探究“就养”之义:探析古文中‘就养’的文化内涵与应用实例

更新时间:2024-03-27 02:49:11   人气:480
在古代汉语中,“就养”一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涉及孝道文化、家庭关系以及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在中国古代文献及文学作品中有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首先从字面意义上解读,“就养”的“就”,原意为趋向、接近,《说文解字》曰:“就,即也。”其含义有依附、顺从而去的意思;“养”,则涵盖了养育、奉养老人的意思。“就养”二字合起来,则意味着子女亲近并侍候父母以尽赡养之道的行动或者状态,体现了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孝亲敬老的精神实质。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百善孝为先”,"就养"是践行这一道德理念的具体行为体现之一。古人认为,儿女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老人的需求,更应在精神层面上予以慰藉陪伴,这便是对“就养”的基本要求。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凡为人子之礼……五十非帛不暖,六十非肉不安,七十唯衰麻而已矣,虽不能存问致养者必居视寝食。" 这段话生动描绘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长辈所需不同的照顾方式,并强调无论何种情况都要尽量做到亲自照看和抚育(即“就养”)年迈双亲的生活起居。

实际运用方面,“就养”不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的关系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到君臣之间的忠诚辅弼之情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良好互动模式之中。例如历史典籍中常有关于忠良贤士因感念国恩家泽或出于仁爱之心主动辞官归乡以便更好地照料垂暮之年的亲人的情况叙述,这种回归乡土实行亲情“就养”的情节正是高尚品德和个人情操的真实流露。

进一步考察古典诗词歌赋等文艺创作领域,“就养”的主题同样深入人心且富有诗意表达力。诸如白居易在其诗作《燕诗示刘叟》写道:"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此诗句通过描述鸟儿离巢远行后应当忆想母亲昔日哺育之情来寓言人应该懂得反哺回馈的道理,这是典型的借自然现象阐述人间真情至理及其所包含的深刻“就养”意识的表现手法。

综上述可见,无论是日常生活实践还是艺术创造世界,“就养”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传承的重要符号,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厚重,既凸显出中华民族尊崇孝道的传统美德特质,又揭示出了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家庭责任担当与人格塑造价值取向。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尽管现代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提倡尊敬爱护老年人的社会风尚依然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与现实启示作用。